新華網與江西省電視臺報道了我
作者:網友來源:招考寶時間:2025-03-21 13:21次
摘要: 新華網與江西省電視臺報道了貴州行知學校新華網的新聞報道http://news.cntv.cn/2013/11/22/VIDE1385076724207336.
新華網與江西省電視臺報道了貴州行知學校
新華網的新聞報道http://news.cntv.cn/2013/11/22/VIDE1385076724207336.shtml 江西電視臺的報道: http://news.cntv.cn/2013/11/22/VIDE1385076724207336.shtml
[中國網事·感動2013]貴州“差生”校長:用無差別的愛譜寫中國版“放牛班的春天”
新華社“中國網事”記者王橙澄
楊昌洪在給安保專業(yè)的學生上課。攝于10月30日。新華社記者劉續(xù)攝
許多家長感嘆:“這真是所怪學校,沒有高樓大廈,沒有塑膠跑道,卻讓孩子在入校前后判若兩人!”
近10年來,在這所更換了5次校址的“流浪”學校里,2000多名在應試教育中敗落、誤入歧途的“差生”找回了自信和快樂,找到了前途和夢想,被網民譽為中國版“放牛班的春天”。
秘訣是什么?校長楊昌洪的答案是:無差別的愛,永不放棄的恒心。
“我想辦一所學校了,不以成績判高下”
今年31歲的楊昌洪,笑容親切,不像校長,更像大哥。正是他創(chuàng)辦了貴州省貴陽行知科技職業(yè)學校。
2004年初,楊昌洪回到家鄉(xiāng)貴州德江縣共和鄉(xiāng)過年,卻被村里的長輩派去當“說客”。
原來,村里有群孩子,讓父母傷透了腦筋。他們初中成績太差,考不上高中,十五六歲就“游手好閑”。有的“破罐破摔”,天天“泡網吧”;有的拉幫結派、打架斗毆;有的盜竊搶劫,后被派出所送回家。
“如果有一所學校,不歧視差生,不用成績判高下,就好了。”一名孩子對楊昌洪訴苦說。
而這,成為楊昌洪此后持續(xù)10年為之奮不顧身的夢想。
此時,21歲的楊昌洪已是貴州電大第二教學部的團總支書記。回想求學經歷,自己也曾是個不被喜愛的“差生”,也曾渴望老師的關注,他感到,應該賦予“教師”二字更崇高的意義。
2004年5月,他辭去令人羨慕的工作,踏上艱難“辦學路”。
為支持兒子辦學,母親賣掉了耕牛、兩頭豬以及一些存糧,湊了1萬多元零錢。楊昌洪又東拼西湊3萬多元,租下貴陽市衛(wèi)生干部學校的閑置教學樓。
招生對象,則是被“放棄”的“差生”。楊昌洪和3名朋友一起,走村串戶,小心翼翼敲開一所所鄉(xiāng)鎮(zhèn)中學的大門。餓了吃幾個包子,困了就在5元一天的小旅館里睡一宿。
首次招生,他們跑了170多個鄉(xiāng)鎮(zhèn),“搜羅”了103名“差生”和“問題學生”。捧著這些被其他學校痛快“甩”掉的“燙手山芋”,楊昌洪開始了他
“對孩子必須不嫌棄、不放棄、不拋棄”
行知學校從礦廠租來的校舍,坐落在修文縣小山壩的重山中。校園不大,條件簡陋。但綠樹蔥蘢,細節(jié)陳設十分用心。
抬頭,三層舊教學樓上,兩行標語十分醒目:“教育沒有拒絕的權力,教師沒有嫌棄的理由”;低頭,草坪邊有詩一首:“不貪名利,不圖分數;只為抬頭,昂首闊步”……
這是學校近10年來第5個校址。盡管四處流浪,仍有許多學生追隨。他們說,學校不放棄自己,自己就跟定了學校。
陳諾曾是校園“大姐大”,迷戀網游,抽煙、喝酒、打架,高一退學后,被父親“騙”到行知學校,又以跳樓相逼要退學。她說,過去犯錯后,總會等來老師不問青紅皂白的責罵甚至侮辱,在這里,她也做好了迎接“暴風雨”的準備。
沒想到,楊校長請她坐下,給她倒了水,又邀她散步,稱贊她講義氣、普通話講得好,再鼓勵她用好這些優(yōu)點。為了校長的“在乎”,陳諾留下了,并把廣播站辦得有聲有色。
但她仍反復違紀。楊昌洪除了一次次找她談心,又請她一起管理學校。吃驚的陳諾接受了任務,認真搜集同學意見,提出不少建議,都被采納了。陳諾的父親感嘆,孩子慢慢變了,學習積極主動,懂得了感恩。
和陳諾一樣,許多曾被其他學校開除多次的學生、曾打傷人進過派出所的學生……在這里,變成了更好的自己。
2005年,由于舊校址無法留駐、新校址條件太差,楊昌洪召集所有老師和學生,眼含熱淚向他們深鞠一躬,勸說學生轉學或退學,并退還學費??伤袑W生大聲回應:“校長,我們不走,你到哪,我們就到哪!”
當晚23時半,全校300多名師生打包行李,徒步從貴陽市向修文縣前行,腳底磨破了,小腿走腫了,一直到翌日中午,方到達目的地。沒有教室,師生們一起自搭板房;宿舍漏雨,學生們輪流用臉盆接水過夜……
“這種不離不棄的精神,比考試100分、考上清華北大更可貴。”楊昌洪說,他進一步提煉出“不嫌棄、不放棄、不拋棄”的教育理念,學校10年來,沒有開除過一名“差生”。
畢業(yè)后,他們有的加入解放軍隊伍,有的考進大專本科院校,還有的在司法、保安等部門工作,從社會治安的負擔,變成骨干。
“學生,沒有差生,只有差異。”楊昌洪說,這些孩子,只是塑造了不羈的外表,隱藏了脆弱的內心,他們擁有很多珍貴的品質和才智,比誰都更期盼家長和老師的“在乎”。
“我夢想有一天,學校再也招不到被放棄的‘差生’”
10月31日清晨6時半,在嘹亮的軍號聲中,記者和200多名師生一同迎來新的一天。每天課,是在早餐集合時,集體大聲朗誦墻上的巨大字幅:“我們不在乎你的過去,我們更重視你的現在和未來……”
半軍事化管理是學校的特色之一。學校已被修文縣武裝部增名為“修文國防學校”“民兵應急分隊”,幾年來,擔任過貴州省首屆農民運動會和修文縣大型活動的執(zhí)勤和志愿者,完成了北京奧運會火炬貴陽傳遞護衛(wèi)任務。
楊昌洪認為,軍隊生活可以鍛煉身體,嚴明紀律,也能防止攀比。在學生心中,這身迷彩服很能滿足他們的“軍人夢”。
但在這剛硬的軍裝背后,卻是楊昌洪“柔軟”的“生活教育”。
在校老師和學生同吃、同住、同勞動。每個班級都有菜園,讓學生在勞動中學會自食其力;每個電燈開關都分派了負責人,讓學生形成責任感,懂得節(jié)約資源;每棵大樹下,都可以成為“天地課堂”……
在他的感召下,許多學生不遠萬里,上門求學;不少老師不顧艱苦,主動加盟。貴州電大71歲的退休教師於英復,堅持8年為學生上課。曾經的“差生”陳諾,本科畢業(yè)后,放棄城里工作,也到這里任教。
於英復說,目前中國教育過于偏重精英教育。書本知識學得不好的孩子常被視為“失敗者”。這個沉重的“烙印”把不少孩子擠壓成了“壞孩子”,甚至“問題青少年”。
“希望楊昌洪這樣的學校能有千萬所。”於英復說,“但目前這一所也難以為繼。”
如今,行知學校仍沒有固定校址。修文縣為他們規(guī)劃了建設用地,楊昌洪卻拿不出足夠的資金。父母和妻兒也都跟隨他,住在學生宿舍邊的木屋里,一家人生活十分簡樸。楊昌洪兩次因低血糖住進醫(yī)院,并被下發(fā)病危通知。
但他沒有放棄,他期待學校得到更多支持,辦大辦強。他說,下一個夢想,是能在安定的學校里和學生一起慶賀七十大壽。他的夢想,卻是學校再也招不到被放棄的“差生”。
關鍵詞:新華網,與,江西省,電視臺,報道,了,我,新華網,
- 相關文章
- 新華網對貴州行知職校的報道03-21
- 貴陽建校與四川輕化工大學聯合辦學正式進入實03-19
- 貴陽建校積極參與維護交通秩序志愿者活動貴陽03-17
- 貴陽建校與貴州理工學院簽訂聯合辦學協議貴陽03-17
- 人人參與禁煙 共建綠色校園貴陽建校03-17
- 愛與我們同行貴陽建校03-16
- 市住建工領導與貴陽城鄉(xiāng)建校教職工共渡教師節(jié)03-14
- 四川高鐵學校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專業(yè)就業(yè)前景03-08
- 四川旅游學院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(yè)就業(yè)前景03-08
- 四川旅游學院景區(qū)服務與管理專業(yè)就業(yè)前景03-08
- 四川旅游學院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(yè)就業(yè)前景03-08
- 四川醫(yī)學職校藥品經營與管理專業(yè)就業(yè)前景03-07